花蓮中正國小 uHandy 手機顯微攝影展:STEAM 教育新玩法!

本文作者為花蓮中正國小的龍麗華老師,2018 年六月,與學生們一同策劃了校內的顯微攝影展。不僅跨領域結合了生物與藝術,為期兩週的攝影展,更安排導覽時段,定點為其他班級的師生介紹。除此之外,這群孩子們還在校園內種植蜜源植物、設置獨居蜂旅館、繪製宣傳單向里長說明和發起義賣活動,為的就是讓其他同學更加了解蜜蜂生態!

自 2017 年 9 月開始,我們以「蜂」這類昆蟲作為主題式課程的重點,展開跨領域的學習探索。一開始,學生們藉由資料的蒐集、閱讀與統整,建立相關的背景知識,包括:生物分類法、蜂的種類、蜜蜂的社會結構、蜜源植物、巢穴建築與蜂箱的發明……等。若說來自書籍、網頁的文字和影音資料是一種閱讀的學習,那麼「親臨現場」置身於真實的環境裡,透過實際的踏查、體驗,必定會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所以,我們特地前往花蓮高農參與森林科的養蜂學課程,也拜訪了花蓮在地的蜂農,並到農業改良場了解他們正在推行的農田綠籬技術。這些學習活動讓學生們對於這群大自然中的授粉高手有更多的認識,也推翻他們對「蜂」的錯誤印象,更因而開始關心蜜蜂消失的生態議題。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楊恩誠曾在演講中說道,“No insects No life; Know insects Know lives”。了解昆蟲是學習尊重生物與自然的基礎,而「觀察」更是了解昆蟲的第一步。生活中時常可「看到」蜜蜂的蹤影,但要能夠「看見」,兩者間的距離或許因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會有所不同。不過只要找到對的工具進行觀察,有別於肉眼所視,試著用另外一種方式去「看見」,可讓學習發揮加乘效果。

在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 uHandy 行動顯微鏡,進一步將它應用在課程中,並搭配團隊開發的材料包讓學生可以更細微地觀察蜜蜂的生理構造,在平板、手機的螢幕畫面上獲得未曾見過的驚喜。例如:蜜蜂的身體佈滿絨毛,有助於沾附花粉,後足可看到濃密的絨毛花粉刷、花粉籃。蜜蜂的翅膀上,其實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小刺毛,可排除灰塵、水滴,具有自潔的效果。喜歡畫圖的學生家瑋曾搜尋網路上的蜜蜂插畫,卻發現有一對翅膀也有兩對翅膀的圖片,對照書籍中「蜜蜂有兩對翅膀」的文字敘述,因而產生疑問。透過顯微鏡頭,才得以看見蜜蜂後翅的前端有著一排翅鈎,當蜜蜂飛行時兩對翅膀會相鈎在一起。家瑋說:「原來牠們的翅膀有祕密,用不同的方式觀察,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從微觀的視野裡,不只使學生感受到昆蟲生態的趣味,也可讓他們從觀察和經驗裡驗證知識,甚至是建構知識。我們曾利用取樣貼紙,採集校園蜜源植物的花粉進行觀察。不同的植物有著不一樣的花粉形態。南瓜花粉就像圓滾滾的小球,表面可見許多小小的突起物;黃時鐘則像是外表光滑的橢圓形米粒。利用顯微鏡觀察花粉粒的特徵,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差異,這些影像成為分辨蟲媒花與風媒花的另一種線索。

STEAM 教育強調跨領域學習、動手做、生活應用、五感學習及解決問題。因為了解,讓學生開始關心授粉生物的生存;因為關心,讓學生想要採取行動,幫助牠們就等於是在幫助我們。於是,學生們在校園內種植蜜源植物、設置獨居蜂旅館、繪製宣傳單向里長說明和發起義賣活動,更嘗試透過策劃一場顯微攝影展,向他人傳達觀點。

說起策展的動機是起因於學生曾編擬問卷,調查國小學生對授粉生物的看法,結果發現: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會害怕蜜蜂,探詢原因得知有多達九成的學生表示會擔心蜜蜂隨意螫人,反映出一般人對蜜蜂的陌生,且存有負面印象。因此,我們共同討論後決定在校園內舉辦「蜂與花顯微攝影展」,展出先前以行動顯微鏡觀察蜜蜂生理構造和蜜源植物時所拍攝的照片。大家發揮創意應用既有的材料,合力完成作品布條後把它張貼在公佈欄,並安排導覽時段定點為其他班級的師生介紹,解說這些顯微影像中所蘊藏的生物知識以及分享探究學習的心得。為期兩週的展覽,獲得參觀師生們的鼓勵和喜愛,導覽期間大家相當踴躍提問,讓彼此有更多互相交流、激盪想法的機會,是很棒的經驗。

回顧這段歷程,學生不單只是從第二手資料中學習科普知識,更看到他們在親身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統整應用跨領域的能力,彼此溝通協作、展現創意,主動收集、建立第一手資料。當我們從好奇心出發,嘗試向外探索、發問,便會往內豐富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一份禮物,更是一份祝福,不妨好好善用它,找到學習與生活中的趣味吧!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