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其實就是瘋掉的蚱蜢?變身狂化的背後原理

這幾個禮拜,超大型蝗災正在席捲東非、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估計有數千億隻的沙漠蝗蟲,造成東非出現糧食危機。

不過你知道嗎?蝗蟲另一個俗名,其實就是聽起來很可愛的「蚱蜢」喔。

但為什麼無害又活蹦亂跳的蚱蜢,會突然變身成鬼級的災難呢?這是因為,當蚱蜢的後腿彼此摩擦,會分泌荷爾蒙,讓這些個體從「單獨型態」,變身成暴走的「群居型態」,學術上稱為 Phase Polymorphism。

(聽起來好帥啊。)

不僅顏色從綠色(若蟲)和棕色(成蟲),轉變成黃、黑色,也變得更有攻擊性,更會繁殖,而且什麼都吃。除此之外,還會散發一種費洛蒙,把其他蝗蟲也叫來一起出征。

(聽起來真的好帥啊啊——但同時也超恐怖的啊!!)

 ▲左邊:單獨型態(溫和理性)/ 右邊:群居型態(暴走)

蝗災通常發生在乾旱期的一場雨,蝗蟲繁殖地點的植物開始生長,使蝗蟲數量倍增。擁擠的環境下,牠們因為吃不飽,只好通通聚在一起搶食物,同時摩擦彼此的後腿,一不小心就集!體!變!身!

不過,聰明的大家應該有想到,那我們就放蝗蟲的天敵去吃就好了啊!蝗蟲變身後,顏色變得很鮮豔,不再有保護色的作用,而且還一次就一大群,簡直就是鳥類的 buffet。

可惜,蝗蟲似乎有辦法讓鳥類不要吃牠們。根據實驗,科學家把某個氣味與苦苦的有毒物質(hyoscyamine, HSC)放在一起,單獨形態的蝗蟲,吃過一次之後就會記得不好吃、不要吃;但群居型態的蝗蟲,即使以前吃過覺得不好吃,還是會照吃——事實上,牠們會「刻意找來吃」。這可能是蝗蟲刻意去吃一些不好吃的東西,讓自己變臭、變不好吃,避免被天敵捕食。

目前唯一的方法是噴藥,不過非洲因為缺乏足夠的藥劑,使得災情非常嚴重。

最後,這些蝗蟲,有沒有可能遠赴重洋,來到台灣呢?

目前看來機率很低。主要是因為中間隔了喜馬拉雅山,應該沒有辦法越過來。加上台灣也沒有寬闊的草原,供這些蝗蟲棲息、繁殖。

倒是在情人節脱魯的各位要注意,如果你發現情人只要肚子餓,就會開始發脾氣——請小心,他可能是隻蚱蜢。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